《思维盲点》 读后感
更新于 2018-09-19
实用主义一章,让我明白,你提出的某个观点是对的,想做的事情是对的,但要在合适的时间提出,要具备一些前提条件,抛开条件做事情,可能会事倍功半。
译者序
更新于 2018-09-19
-
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使我们产生思维盲点的因素是惯性思维。惯性思维会使人们按照既定的轨迹去思考问题,当我们的思维因受限制而无法突破既定轨迹的时候,我们就不能进行思维的拓展创新。
-
人们需要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才能突破惯性思维的限制,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人们只有怀着一颗好奇心,通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经理各种失败,才能取得一项重要的创新性思维成果。
-
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是对创新性思维的概括性总结,也是创新性思维的基本方向。
思维盲点:人类认识中的误区
更新于 2018-09-19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思考一件事情或一个问题时,思维可能会走入一个怪圈,从而出现思维盲点。思维盲点可能会遮蔽我们所有的感官,使我们无法感受、听取以及接纳其他任何意见。思维盲点常产生于人的无意识状态,在这种无意识的状态中,人会不知不觉掉入一个陷阱。
思维上容易产生盲点的人习惯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以及当前的目的,片面地考虑问题和事情。这是因为,他们收到自己思维定式的影响,看待事物总是只考虑一个方面或一个侧面。除此之外,思维盲点还可能给人带来其他危害,比如使人陷入自己的想法无法自拔、限制人的思维创新等。
如何判断事物的价值
-
对事物的价值进行合理的判断,有助于人们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正确的选择;有助于人们紧抓机遇,与陈宫更进一步;有助于人们趋利避害,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
人的自我价值源于人对不同价值事物的判断和联系。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凡是能被利用的事物,我们都会赋予其价值。一般来说,事物的价值分两类:一类是对人类和社会的价值;另一类是事物本身具有的价值,或者说事物本身对于自然界的价值。
-
人类是借助于自身对事物的感觉对事物进行或大或小的判断的。
相互理解的最大阻碍---思维产生盲点
-
从古至今,真理都是人们追求的最高目标。
-
加入一个人需要了解一件事物,那么他首先需要作为一个观察者对这件事物进行细致观察,之后,他才能根据自己所感知到的内容,对事物进行主管的判断。
多方面感知:消除思维盲点的秘密武器
-
既然思维盲点普遍存在,那么,如何对真理进行判断呢?事实上,只要人们对某一事物存在观点冲突或者是观察事物的视野存在明显的差异,我们就会更相信对该事物感知更多的人的观点和认识。
-
人类历时数个世纪所创造的美丽而神圣的文明生活是我们共同的遗产,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享受文明生活的权利。
-
每一个人都渴望过上美好而安逸的生活,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为之努力奋斗。也许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方式存在差异,但是我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心愿却出奇地相似。
-
无论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人们都能找到一种合适的生活方式,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为眼前所拥有的感到无比的满足。这就是生活的真正意义,也许这种意义可能被盲目的认识所误解,但它自始至终从未改变过。
-
无论人们对生活的期望存在于哪一个方面或者哪一个地方,都会在哪个方面或者哪个地方激发出一些奇妙的东西,比如热爱、激动以及兴奋。由此可见,生活的意义无所不在,这些重要的、无所不在的生活的意义可以引导着人们走向积极、幸福的生活。
隐藏在思维盲点下的生活本质
-
实际上,只要我们时而聆听鸟叫,时而追寻鸟儿的踪迹,通过自诩聆听鸟儿的叫声来辨认鸟儿所在的方位,时走时停,既有不辞劳苦的努力,又有安逸舒适的快乐,我们的人生和生活才是最完美的。
-
认识生活的本质,记住鸟儿的歌声,在寻找鸟儿的过程中体会快乐,那么,无论面对怎样的显示,我们都能对生活充满憧憬和希望。
-
快乐的根基并不是那些利索当然的事。快乐的根基难以捉摸,对不同的人来说,他们对快乐理解在不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因此,引起个体产生快乐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快乐。你可以错过所有美好的东西,但唯独不能错过快乐,因为错过快乐的人讲丧失一切。
盲点弊端:思维盲点带来的费理想境遇
更新于 2018-09-21 9:58
思维盲点产生于人对各个领域的思考之中,它同时也对各个领域产生影响。例如,思维盲点会导致人的无知,这是对人的认知所产生的影响;思维盲点可能会改变人内心的情感思维,这是对人的心理情感产生的影响;思维盲点可能使人的生活陷入困境,这是对人的生活的影响......
思维盲点对人的影响可能很小,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不去尽量避免它;思维盲点对人的影响可能很大,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点而对克制它时区信心。当思维盲点使我们变得无知时,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学习知识以及积累经验;当思维盲点使内心世界产生不好的变化时,我们应该打开自己的思维,接纳更多先进的思想,合理地控制这种变化;当思维盲点使我们的生活陷入困境时,我们一方面坚持快乐生活的原则,另一方面也要审时度势,把握人生中得良机。
思维盲点导致无知
-
无知者的生命是悲哀的,因为他的生命会像死面团一样,随时遭受别人的蹂躏,却始终表现的毫无生机。
-
我十分赞同斯蒂芬在他作品中说的那句话:错过快乐就是错过一切。
-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想要从事某种特定的职业,那他就必须认识到一点,既要想获得从事一项特定工作的精力、时间和能量,他就必须对其它工作和事物变得冷漠,否则,其它的工作和事物就会分散他的精力、分出他的时间、分解他的能量,这样,他自然就无法做好自己专属的工作。
对内心世界思维变化的精彩描述
-
克利福德曾说:人的内心世界需要射进一缕探索的光线,只有这样,我们的心灵才会变得活力四射。
-
事实上,别人的痛苦不会因为你的意志而减轻,别人的快乐也不会因为你的意志而增加,别人的痛苦和快乐也可能和你的痛苦和快乐相同。
-
生命之火能熊熊燃烧、生生不息,它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情景之中。
-
在观察外界事物时,我们不需要依靠内心的活力四射,只需要冷静下来,用一种近乎死气沉沉的方式来审视外部事物。
-
隐忍不发的观察才是更高层的洞察,当我们拥有了丰富的经验,只依靠事物表面的一些特征就能获取其内在的意义。
*艾默生曾经说过:生活的经历很多时候并不能给予人们以真实感,但是有些时候,我们的头脑在思考问题时会异常清晰,我们能够清楚地感受到这些时刻的经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真实。
从自然事物中发现隐藏在以一种的神秘意识
-
有了思维,才会有客观事物和主观意识之分。
-
思维方式不同,看到的事物的价值也不同。
-
人对事物的感觉往往是不同的,一个事物对于某一个人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但这不代表它对另一个人也具有同样的价值。
保持梦想者的状态,保持对神秘的好奇
-
如何按照促使人类进步的要求来实现自我进步?如何遵照人类幸福的要求来实现自我幸福?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扮演好自己再生活中得角色?我们如何才能胜任一个可以广泛引发人们同情的职业?
-
我们要保持梦想者的状态,要始终对那些神秘的事物保持足够的好奇,即使为此倾家荡产或被迫流浪,我们也在所不辞。
坚守快乐生活的原则
- 生活中处处都是美,但很少有人能看到它、抓住它并享受它。
积累经验:绕过思想陷阱的法宝
更新于 2018-09-21 10:18
积累有价值的思想经验
-
空虚轮是叔本华看待世界所遵循的唯一理论,他总是带着空虚的理论看待生活中的一切。
-
当我们队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心中就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兴奋的心情难以抑制,就会通过言行表达出来;当我们愿望和要求得到满足时,也会通过言行来表达内心的快乐;当我们获得了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时,我们会感到这项研究十分有意义,这时也会通过言行来表达这种感觉。
-
一个人只有经历过一件事情,他才可能懂得这件事情的意义。对于不了解的事物,我们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
-
我们要在没有人迹的草原中走出一条通往真理的道路是很难得,除非我们曾经走过这片草原,或者我们可以沿着先人的足迹,一边行走,一边感受,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向真理。既然没有现成的道路供我们行走,那我们就要勇敢地迈出脚步,顺从自己的心意,以我们认为重要的事情为路标,坚定不移、充满自信的向前行走。
情绪的涨落跟随思维方式而变化
-
在人生这条道路上,一些秘密会不期而至。
-
经历了众多的苦难,皮特渐渐明白了很多道理。比如人之所以会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是因为人需要追求幸福,而真正能决定幸福的不是身外之物,而是人本身。一个人如果能对生活的基本条件感到满足,那么幸福就离他不远了。
-
那么,人感到不幸福又取决于什么呢?世界上,人会感到不幸福是由于安逸富足的生活所带来的恶果。当我们习惯了安逸富足的生活,一旦富足的生活条件有所减少,我们就会产生一种不满足的情绪,正是因为这种不满足,我们才会感到不幸福。
苦难可以揭示生活的美好
-
艾默生曾说:清晨,天空阴云密布,我走在雪天泥泞的广场中独自思考。虽然运气不好,但是我依然感到十分快乐。因为我已经到了恐惧的边缘,所以我的快乐才会如此清晰。
-
善和乐在人生中其实是最简单、最普遍的事情,但我们却对最简单、最普遍的事情嗤之以鼻。
-
苦难可以揭露生活中得美好,因为通过与苦难的对比,即使是普通的生活,人们也能发现它的美好。
-
生活在天堂般的环境中会让人变得脆弱不堪,哪里的人不知冷暖,经受不住一丁点磨难;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懂得坚强勇敢,他们品尝过生活的苦果,早已领会到人生中的甘甜。
-
很多人都喜欢以自己的优势自居,从而标榜自己,他们很少会发现他人的有点并给予称赞。
回归人类最原始的思维状态
-
生活中,我们需要保持心态平和,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要尽量使自己打到一种无须思考的境地。
-
生活具有包容性,它既存在符合我们存在形式的意义性,也存在有异于我们存在形式的无意义性。
思维方法:一只“老虎”引起的思辨
更新于 2018-09-25
人们一般通过两种方法来认识事物:一是直接地认识,或者说直观地认识、凭直觉认识;二是通过概念去认识,或者说透过事物的表象去认识。这两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们所适用的事物不同,也就是说,人们会通过这两种方法来认识不同类别的事物,比如对于白纸、勺子等结构简单、容易理解的事物,人们通常会直观地去认识,而不会将认识的过程复杂化;而对心理学上的“印度的老虎”和经院哲学等结构复杂、理解困难的事物,人们一般会通过概念或象征去认识。
了解事物本质的经典方法
-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从事物中获取价值,就不可避免地要了解事物。而人在了解事物时,通常会用到两种方法:第一,直接了解事物,也就是通过人自身的直觉去了解事物;第二,从概念上了解事物,也就是从事物的表象性上了解事物。
-
通过直觉直接了解事物的过程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人类发现火的过程,而通过概念从表象上了解事物的过程则可以理解为人类钻木取火的过程。
由“印度的老虎”产生的两种思维盲点
-
人们对不同事物的了解有快有慢,这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事物本身的特性是否简单,是否容易理解;另一个是了解事物的方法是否正确,是否合适。
-
如何理解无意识状态下的思维盲点和有意识状态下的思维盲点呢?举例来说,一个人无意识犯了思想上的错误,将猫当作了老虎,并将“老虎”关在了笼子里,那么他就很容易得到宽恕。但是如果这个人明知道和老虎的体型相差很大,却还将猫当做老虎关进笼子,那么对于这种故意犯错的行为,人们就很难给予宽恕。
-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意识状态下的思维盲点比无意识状态下的思维盲点更严重。无意识状态下的思维盲点只是一个盲点,而有意识状态下的思维盲点却是由两个盲点复合而成的盲点。
-
生活中,避免思维产生盲点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面对面直接了解事物的优越性
- 人类了解事物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背景之上的,换言之,人们在了解事物时常常都需要一种媒介,这种媒介是通向这个事物的捷径,它就是世界所提供的事物本身的背景。
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方法---联系经验认识事物
- 人类有两大联想系统:一种是经验者的精神历史系统;另一种是世界的被经验事实系统。
内省法:思维的自我检查
-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当时认为从某种角度认识事物时正确的,但是事后回想时才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其实,发现这种错误源于人的反思,心理学上称这种反思的方法为“内省”法。
思维辩论:悲观人生vs乐观人生
更新于 2018-09-26
乐观主义者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生活气质,悲观主义者则拥有悲观的人生态度和悲观的生活气质。
对人生的悲观和雷管的解读
-
一个人如果感到孤独、寂寞,那么大多数情况下,他都很难敞开心扉去接触事物,更不用说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了。
-
对生活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人能获得多少快乐。悲观主义者总是以消极的眼光看待生活中得一切,他们的生活中存有太多的怀疑、颓废、紧张和不安。相反,对于乐观主义者来说,生活处处都是美,在事情发展不顺利的情况下,他们仍然能看到希望。
-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生命总要继续,我们的希望总要继续,我们的思维总要继续。
乐观主义者对人生的理解
-
幸福和快乐智能用品味和感受才能体会到,人们很难用说和做来表达。
-
通常来说,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也就是说,人生难免起起落落,快乐和悲伤总是并存的,一个健康的人今天感到阳光灿烂、幸福快乐,明天就可能感到整个世界充满了悲哀,人活于世是生无可恋的。
悲观主义者对人生的理解
- 汤姆森这位伟大的诗人,曾经用有没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没有任何光亮的建筑,我们无法切身体会诗人执笔时的虔诚,但可以通过一段节选来略微一观。
你曾经发出的呻吟,像风琴的歌声在空气中震颤, 那种音调像一首优美的诗, 又像一首悲哀的歌。 那呻吟充满了无尽的悲哀, 但又透着强烈的渴望, 它渴望幸福和快乐。 那呻吟的音调像安魂曲一样充满悲伤, 但却又那样舒缓,让人沉醉其中。 夜幕降了下来,我们欢聚一堂。 如何完美地诠释我们的这一生呢? 我们可以大声地告诉人们: 它是久治不愈的病人突然获得健康的狂喜; 它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童年; 它是桀骜不驯、热血年少的青春; 它是成人所要承担的责任,是挣取财富需要付出的艰苦和辛劳; 它是古稀老人感悟人生真谛时的平静,是耄耋老人面对死亡时的淡然。
如何劝慰有自杀倾向的人
- 穷人不会因为穿了一件华丽的衣服就变成富人,富人也不会因为划破了西装就变成了衣衫褴褛的穷人。穷人与富人的关系很难改变,它既不会因为餐桌与病床的一墙之隔而改变,也不会因为相隔墙壁的倒塌而改变。
治疗思维上的疾病
-
一个人产生乐观主义的途径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食对生活的渴望激发了他对信仰的信任;另一种是生活的渴望使他的想象力飞往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
那么,人们如何来调节这种内心的不协调,从而获得心理平衡呢?我认为,目前人们可以通过两种方法缓解这种心理:其一,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事物,必要时可以放弃考虑事实,改用更加符合内心想法的方式来解决生活中得实际问题;其二,当我们分析事实并对既定的事实产生怀疑时,我们可以发现并利用其他事实对这个事实予以补充,同时确保补充的事实是我们确信无疑的,这样一来,我们就能顺利地解释那些令我们困扰的事情。
-
当一个人逐个解除和了解事物时,他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些事物,不会再认识上出现混乱,从而也就能避免思想上的冲突。
思维上的重大变革
-
有一种心态对于治疗心理疾病有非常好的效果,这种心态叫作“我不在乎”。
-
思想上的变革使得人类转移了崇拜的对象,人们以前崇拜的只有神灵,现在崇拜的是自然。
-
宇宙精神术语人类已知的最高层次的精神,这种精神要么在自然中持续且完全地显现,要么在自然中不合时宜地突然显现。按照某些人的说法,我们的可见自然必定是一个蒙上了一层面纱的世界,我们队自然的探索和了解就是对这个自然不可见部分的描述,或者是对发现“另一个世界”的补充,这也是这个自然存在的全部意义。
实用主义:效果真理与逻辑真理的双重博弈
更新于 2018-09-28
实用主义思维的先进性
-
在当代,理性主义者认为精神是主要的,因而他们重视理智,相信意志自由。
-
而实用主义不唯物、不唯心,而是以事实为基准,因为在实用主义者看来,只要某些理论观点能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价值,那就是正确的。
-
实用主义的方法
-
实用主义方法论的核心就是以效果和作用为基础,因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生活作用方面的度量标准都是一样的,这就有效地调和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巨大矛盾,实用主义和传统哲学最显著的不同就是从方法着手谈哲学。
-
实用主义者认为,任何概念、理论都是不完整的,都不是对这个世界的正确反映,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所产生的效果,才是概念和理论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功利和效果至上的原则。
-
使用注意的经验
-
经验不能简单地定性为客观或主观,它是超脱于物质和精神而独立存在的一种纯粹的东西。
-
与以前人们对经验的看法相比,实用主义者对经验的理解主要有三点:
-
用生物学、自然科学、心理学分析经验,认为经验不是知识,也不是人脑对现实世界的反映,而是某种意识活动或意识流适应外界环境的活动总体。
-
经验活动是能动的,不像动物那样,会消极地被环境左右,并被迫适应自然。
-
实用主义者不承认经验和理性的对立作用,他们认为,理性要素本身就存在于经验之中,经验并不需要归纳综合,因为它本身就存在联系和归纳的系统。
-
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
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和经验论关系密切,人类的所有认知和思维都是经验的一种,是人的适应能力和反应的表现。
-
真理由经验产生,是连接经验与经验的纽带,如果有一种观念可以吧旧经验和新经验结合起来,并给人的日常生活带来实际的利益,那这种观念就可以称为:真理。
-
实用主义的历史观
-
社会历史观是实用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用主义尚未形成时,形而上学派的一些学者就通过讨论历史社会问题来表达自己的实用主义观点。
-
实用主义的伦理学
-
实用主义以行动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作为评判善恶的标准,把道德看做应对环境的工具。
-
道德分为道德生活、道德境遇和道德行为,其中道德境遇是道德的核心环节。
打破思维局限的武器---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的发展过程---藏机于身,待时而动
-
奥斯特瓦尔德还对我说:现实中的林林总总经常影响我的实践行为,逻辑推理代替不了实验,这就是现实对我们的意义。
-
根据实用主义的理论,我们研究哲学的根本应该是在有限的生命里发现世界的准则,即便这个准则成千上万,只要它给我们带来的效果一样,那就可以认定这是一个准则。
新瓶装旧酒---真理与真理的博弈
-
真理的深刻内涵是:如果一个理论被称为:真理,那它必须要和我们实践活动的某一部分产生联系。
-
一个背离了大多数人的认知、颠覆了先前所有经验的理论,即便是正确的,它也不会得到人们的支持,甚至会被认为离经叛道,哥白尼的日心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我们在探索大自然的时候,要在追求真理、不断创新的同时,观察一下新想法是否能与旧思想实现融合,然后对新想法进行一定的整改,使之在不背离根本的前提下,让人们觉得可以接受。
实用主义与有神论矛盾吗
- 所以,即便我们真的了解万物之源的本性,也不可能推断出在生命中的一些行为所能带来的后果。
实用主义以理论产生的实际效果为评价依据
-
当我把实用主义当做新旧真理的调解人时,我可以借用意大利哲学家帕皮尼的一个理论来说明,那就是让我们的理论变得“灵活”。
-
另外,理性主义专注于逻辑推理,经验主义坚持可借用的事物,忽略难以借用的事物,而实用主义愿意接受任何可能出现的事物。它既考虑到主观,又兼顾客观;既钻研逻辑合理性,又看中结果和实践,即便是神学论中各种不切实际的理论,只要有利用价值,它也会毫不犹豫地加以肯定。
实用主义的命根---实践与效果
-
正如皮尔士所说:无论你对一个科学家讲什么,他总会找出你的话若试行会具有什么样的效果或实验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如果不是这样,那它就听不懂你说的话。也就是说,对方话中得意思并不能通过逻辑分析获得,而要借助实验,并在实验中观察效果,才能得出话语的意义。
-
事物本身的性质是固定的、静止的,并不具备正确性,而通向正确性的唯一道路就是实践。
-
也就是说,经验并不是外界赐予人类的,也不是环境强加给人类的一种被动的感觉,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
所以,实用主义者和其他流派的争论核心就是真理究竟做何解释,而不是真理究竟包含多少实际情况。
-
如果要分析实用主义与传统哲学、非实用主义喝血在本质上的不同,那就是实用主义将重点从真理本身的概念中脱离,转而验证理论的真实性和真理所产生的效果,它非常强调“效果原则”,为了突出这个特点,它把获得的实际作用当做终极目的。
-
实用主义的终极理论就是把注意力从眼前的事物和理论中移开,转而观察最后的事物,从原则转移到事实,从范围转移到效果。
-
我对真理的理解是,只要一种经验和理论有助于我们解决其他的经验问题,有助于我们队概念进行简化,而不是用逻辑推理无限地论证和概括,那么这种理论和经验就是真实的。
可以改造世界的哲学---实用主义
- 所以,改变世界是一个具有一定风险却不得不做的事情。真正的实用主义者明白世界所具有的未知性和风险性,并敢于实践危险的生存方式,必要时,他们宁愿付出生命来完成自己的构想。
关于自由意志的思辨
- 自由意志论与绝对主义、神器的神灵以及设计万物一样,是一种关于希望的普遍宇宙观理论。如果用抽象的思想来对待这些概念,那么这些概念对人们来说毫无内涵。人们更希望从这些抽象的概念中得到实在的好处,比如利用它们激发内心的希望和信心等等。我们的世界从创立以来日趋完美,如果用抽象的思想来看待这个世界,那么世界上每一样东西都将毫无实用价值。这就要求我们以价值的眼光看待事物,判断出事物的实用价值之后,再适当用情感的眼光来抽象地看待事物,这才是更加科学合理的评判方式。
哲学的新教运动---实用主义哲学变革
-
对积极的人来说,他们可以从以下的定义中解读出积极的意义,这个定义就是:神明不是我们虚构的事物,而是实实在在的,我们虽然看不见他,但它确确实实存在于我们的世界里,隐藏在某种时空之中。神明是具有惊人力量的、唯一的、无限的、完美无效的、百毒不侵的、纯洁美好的、拥有极高智慧的。
-
在我看来,要想生活的充实且富有意义,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坚持信奉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改变了我们生活的重点,使我们不仅拥有精神生活,还拥有物质生活。